光学设计,照明设计,镜头设计,led照明设计,镜头生产 中文版  |  ENGLISH
 
Contact us
电 话:+86-571-89185488
邮 箱: niejl@jinlioptics.com
邮 箱: xull@jinlioptics.com
MSN:jloptics2@gmail.com
SKYPE: jinlioptics
传 真:+86-571-89184980
  新闻中心


透过视角看蔡司光学镜头

Date:2014-04-25 11:19:18

大众消费者知道蔡司一般都是通过诺基亚手机。

从2005年的N90开始,在推出每一款高端智能手机,包括Lumia系列,诺基亚都会高调宣称采用了卡尔·蔡司公司认证的Tessar镜头。这种镜头的特别在于:由四枚镜片组成的紧凑结构在成像时可以让照片中心部分鲜明透亮,同时边角区域细节清晰。

这并不是最新的技术,1902年,Tessar镜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保罗·鲁道夫为卡尔·蔡司设计,并在百余年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将其用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却是一个新课题。在位于德国奥伯科亨蔡司集团总部的相机镜头部实验室,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火柴盒般甚至更小的空间里让镜头更加紧凑坚固,以承受经常性的震动和碰撞,同时保证最佳成像效果。

诺基亚的官方博客上,一篇题为《Pureview: 完美的蔡司镜头是如何制作的》的文章详细展示了这些工程师们的工作场景:一枚与铅笔头差不多大的手机镜头和一组专业相机镜头被放在测量机上测锐度,前者得到的数值要远远优于后者。(由于手机拍摄的照片要被压缩在非常小的传感器上,所以总体上人们还是会觉得专业相机的成像画面更舒服一些。)

一直以来手机厂商都在竞争着推出更轻更薄的产品,这却不是光学设计师所乐见的——镜头的成像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光器的面积以及与镜片之间的距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制作镜头难度非常大。

为此,蔡司的工程师需要从新产品创意产生那一刻就与诺基亚紧密合作,从光学设计、镜头系统的测算、限制条件直到各种质量参数。之后,蔡司挑选能够达到自己标准的制造商,并负责测试后者生产的镜头原型质量,随时做出优化——整个过程的核心是严格的精确性。

商业为桨

负责蔡司上海研发中心的Alexander Hinz博士确认了这篇博客的描述,“蔡司的创新,一部分是实验室科技的商业化,比如仍在不断演进的传统显微镜产品,更重要的是市场和商业伙伴推动,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微光刻技术(Lithogra-phy)上与战略合作伙伴ASML的紧密合作。”

ASML是Philips旗下的全球微光刻系统领导品牌,蔡司一直是其唯一的战略级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微光刻”是微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它利用光学投影原理,以零误差率将缩微电路结构投射到晶片上。

微光刻最能代表蔡司创新能力,始于上世纪下半叶的计算机革命浪潮为这家老牌光学企业打开了新的大门。从电脑到手机、导航设备到平板电视——所有这些产品都需要用到微芯片,这些现代的处理器和存储芯片需要在方寸面积上容纳几十亿个晶体管,制造这些组件,依靠单纯的机械方法是不可能的,而必须采用特殊的光学系统,即微光刻技术。

通过与Intel、AMD等芯片巨头紧密合作,目前全球50%的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微芯片都是使用蔡司技术制造,而在高端芯片市场如CPU等,蔡司占据了高达80%的份额。

巨大的成功促使蔡司在2001年将光电和离子光学技术部门合并,成立蔡司半导体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接下来的10多年里,微光刻技术不断突破:2006年,全世界最先进的微光刻系统研发和生产中心在奥伯科亨建立;2007年推出的Starlith 1900i浸没式光刻系统提供了全视景条件下最高可能的分辨率,不仅成为半导体生产部门最成功的创新,也是蔡司历史上销售最好的产品。

然而,正如蔡司前总裁Dieter Kurz所言,“身处一个高度变动不居的市场比如半导体行业,意味着你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凡的增长,另一方面当形势下行时,你受到的影响也同样剧烈”。2010年,行业周期加上长达两年的次贷危机的拖累,使该财年蔡司半导体业务的收入下降了惊人的62%至3.86亿欧元!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10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9年上半年,遭到重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部门订单数量与之前相比锐减一半。为了度过危机,其他业务部门被要求吸收半导体部门的多余人力,以压缩成本的方式尽量减少损失。

只不过这次,蔡司应对危机和周期的方式则是把更多的预算用于推进和加速最尖端技术的开发。2012年4月,研发15年之久的极紫外线光刻技术(EUV optical system)正式发布。

基因为擎

EUV的例子显示了160年的蔡司的独特基因:在未知领域和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上不惜投入。2013年,蔡司的研发支出为4.11亿欧元,占公司收入的10%;研发员工接近2700人,占总员工数的11%。蔡司还与遍布全球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与前沿科技界保持最密切的研发交流。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都是在某项理论发展得很完善后才会出现。但历史上,蔡司总是在理论基础相当薄弱的时候开始做产品,在产品发展改进的过程中摸索出理论,然后将这些理论提炼总结,再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实际上,蔡司本身就是现代光学的奠基者之一。

与基础理论研究紧密互动是蔡司的传统。然而,传统得以沿承,除了德国人血液中的严谨和钻研基因,更多的是因为外在性的制度保证。

创始人卡尔·蔡司1888年去世之后,合伙人恩斯特·阿贝为了保证公司的永续发展,避免企业在所有者去世后被当作遗产瓜分,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将自己的股份和资产全部转在基金会名下。

几年后,阿贝又将基金会的管理制度化,明确规定:蔡司要永久专注于科研与创新、公司的核心业务永远是精密光学仪器的制作。基金会的资金被用来建立高校院所,支持教授和科研项目,企业利润的大部分要被用于改进现有的产品和创造新产品、完善员工福利——蔡司在187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员工健康保险计划、养老金以及8小时工作制等制度,很多都是现代公司史上的第一次。

这种特殊的结构安排使得蔡司能够将大量资源投入在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发与创新上,而不会被短期的利润目标所绑架,也阻挡了政治力量的介入。蔡司的员工曾被一度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享受专业的培训、优越的福利待遇,自豪于别人做不出的产品,这种优越感通过他们的家庭而渗透到整个社区。

然而,世易时移。100多年下来,蔡司基金会也在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阿贝创立的蔡司基金会,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基金会”,虽然它在名义上拥有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负全部责任,但不同于现代更加普遍的“控股基金会”,“信托基金会”在实际上对公司的运营作用有限,在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因为一个子公司的破产而将其他业务拖下水;随着蔡司业务的不断分化和全球网络的迅速扩大,一个与现实业务脱节的单一管理机构已很难满足需要;最后,信托而不是持股形式的基金会在法律身份上也很尴尬,蔡司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时,银行往往不愿意承认基金会的信用主体资格。

2004年,蔡司基金会进行了重要变革,将旗下的两个子公司卡尔·蔡司和SCHOTT转化为独立的股份制公司,基金会对每个公司设立独立的董事会,并保留基金会对整个集团的唯一控股地位。集团的所有政策和福利的对象被扩展到所有德国境内的员工,这是自1948年来耶拿(冷战中由东德控制)的蔡司员工第一次平等地享受到了蔡司基金会的规定,虽然两个蔡司的整合10年前就已开始,但只有到了此时,这个世界才真正只有一个蔡司。

年轻的诱惑

2012年,蔡司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建立,这是蔡司在德国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和所有跨国企业一样,新兴市场在企业的业绩版图中开始变得举足轻重。2013年,中、印和拉美三个新兴市场贡献了蔡司全球11%的业绩增长。

“2011年起,我们开始执行了一项全球性的五年计划,”蔡司中国区总裁兼CEO Maximilian Foerst称,“目标是将蔡司变成一个更现代、更全球化和更具活力的科技领导者,我们在中国的一切活动,包括上海研发中心的建立,都属于‘更全球化’的部分。”

“这个战略的提出不是某些特殊因素的触发或是为了应对某种危机,而是一种主动变革,我们希望将蔡司170年的传统用一种更成功的方式持续下去。”Foerst补充道。

联想一下美国西海岸那些充满青春荷尔蒙气息、常常一夜成名的“极客”公司们,再看看本文开头提到的曾经是蔡司重要合作伙伴、并在气质和发展轨迹上与后者更相似的北欧公司诺基亚,“更现代”、“更有活力”这样的提法充满意味。“一方面,我们拥有非常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另一边,大量的熟悉新工具和新科技年轻人不断地进入蔡司,接受前者的培训和指导。”Alexander Hinz说,“光学科技的一个特殊性是,人们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精通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技术,进而独立设计产品,这个阶段至少要五年。”

Alexander Hinz认为,那些选择进入卡尔·蔡司的年轻人,是真正对蔡司的产品和技术着迷的人。“他们知道蔡司总是站在创新的最前沿,能够为他们提供一条通往专家角色的职业路径,如果他们具有专业专长,这其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和硅谷那些公司相比,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注定是不同的。互联网技术每隔五年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但蔡司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比如显微镜的光学理论——不断地把技术向前推进。虽然我们也会用到一些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把光学器件变得越来越小,但在本质上,我们是在制作透镜和光电器械,多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起决定作用,尤其是当这些器械与其他领域如医疗相交叉的时候。”Hinz解释。

然而在蔡司内部,新的工作和流程正在被建立,以让这家老牌企业跑得更快:2013年,超过蔡司总收入的40%来自推出不到三年的产品。

见所未见

1846年卡尔·蔡司选择将他的光学车间建在耶拿,是因为这所小城河中的石英砂能制造出世界上最纯净的玻璃。160年后,蔡司在全球的员工已经超过2.4万人。

从浩瀚星空到纳米世界,蔡司的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超过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使用的显微镜、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照片、全球50%的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微芯片、F1赛车的所有精密部件测量、精湛的脑外科手术、中国的“两弹一星”,很难想象跨度如此之大的高科技产品和事件,其实现所需的光学技术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

“见所未见”(we make it visi-ble),这样的公司口号描述了蔡司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的同时,也准确地注解了它的创新方式。

已经为这家公司服务了27年的Alexander Hinz在被调往中国前,曾在蔡司多个部门任职。当被问到他在蔡司最难忘的经历时,他回答说是一次“飞行测试”——

“我当时在摄影测量(pho-togrametry)部参与一个数码相机镜头的研发项目,那是15年前,绝对是最前沿的科技,虽然像素只要求有120万,”他笑着说,“项目进行了四年,最后测试阶段,我们登上一架直升飞机,从大约1公里的高处拍摄地面上一块划定的区域,下来后我们知道项目成功了,因为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事先放在地面上的一张只有几平方厘米大小的纸条,这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整个团队兴奋极了!”

镜头设计Copyright © 2012 杭州瑾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百度地图 Rss